《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打造教育高地和人才高地,支持大湾区建设国际教育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打造世界级高等教育集群?与世界其它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实力如何?
15日,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教育智库最新研究成果《2019年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研究报告》正式发布,研究课题组独家整合统计四大湾区大学排名,并设置世界大学第三方指数(third-party university ranking indexes,简称TUI)进行分析。
基于TUI排名,即日起连续3天推出四大湾区、世界、中国内地3份大学排行榜,并连线专家学者,分析高校实力的现状与未来趋势。本期首发《四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评价报告》,这也是首个系统性梳理四大湾区大学竞争力的排行榜。
●南方日报记者 吴少敏 姚瑶
纽约湾区大学群实力遥遥领先
四大湾区大学群中谁的实力最强?
在今年入选TUI排名的1142所大学中,有113所分别属于四大湾区,占总数的10%。四大湾区共拥有世界前10的大学6所,世界前50的大学16所,世界前100的大学25所,世界前500的大学65所,展现出在全球强劲的高等教育竞争力。
从总量上看,纽约湾区大学群遥遥领先,共有64所高校上榜,其中16所进入世界前100名。而旧金山湾区、粤港澳大湾区、东京湾区分别有11所、16所和22所上榜,综合竞争力分列第二至第四,整体实力相当。
四大湾区排行榜前10名的大学全部集中在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展示出强劲实力。旧金山湾区的斯坦福大学,以及纽约湾区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这6所大学包揽四大湾区大学前6名,还均位列世界排名前10位。旧金山湾区的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以及纽约湾区的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位列四大湾区第7至第10位,均为世界前20名。
相比之下,亚洲两大湾区欠缺世界前10名的顶尖大学,东京大学位列世界第22名,香港大学列世界第72名,代表了两大湾区的最高水平。但两湾区梯队分布上均较为均衡,东京湾区汇聚多所潜力较大的高校主要集中在世界第500至1000名,而粤港澳大湾区世界前100有1所香港大学,前200有4所,前500有9所,前1000有16所,梯队呈“金字塔形”。
“排行榜表明,四大湾区具有显著的优质高校集聚效应,拥有强劲的高等教育竞争力。”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教授李正分析,报告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指引,从数量和质量上均仍有较大的可提升空间,在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国家战略的驱动下,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粤9所高校上榜中大居四大湾区第37位
在四大湾区高校排行榜中,粤港澳大湾区共有16所高校在列,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5所大学居于前列,均排名在前35名。
统计下来,广东共入选9所高校,中山大学(第37名)、华南理工大学(第57名)、南方科技大学(第61名)位居省内前3名,深圳大学(第77名)、edf130壹定发(第82名)、暨南大学(第84名)、华南师范大学(第93名)、华南农业大学(第95名)、广州医科大学(第106名)也榜上有名。澳门大学是澳门唯一上榜高校,位居第72位。
广东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广东医科大学副校长曾志嵘表示,该榜单首次以指数得分的形式比较了世界四大湾区的高等教育竞争力,粤港澳大湾区与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竞争力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但是在一流顶尖大学数量上有一定差距。“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计划实施,以及一批海内外一流大学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校区,比如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在深圳设立医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中山大学深圳校区的建设,南方科技大学医学院的建立等,都将是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竞争力的重要增长点。”
“粤港澳大湾区多年来人才流动和产业互补发展,也有助于高校间的合作交流。”软科高教观察员胡娉婷分析认为,与其他三大湾区高校对比,粤港澳大湾区目前较为缺少世界一流的综合研究型大学,但各梯度高校较为完备,有形成高等教育资源网络的潜力。
大学要与湾区城市群良性互动
世界其他三大湾区高校发展的经验,有哪些值得粤港澳大湾区借鉴呢?
纽约湾区是美国东部高等教育中心,有64所高校上榜,占据了四大湾区排行榜一半的席位,形成了以纽约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高等教育体系;旧金山湾区虽然占地面积是四大湾区里最小的,但多所世界一流大学聚集,十分抢眼。在这里,大学、师生与“硅谷”等地的科技企业、研究室紧密互动,不断迸发创新成果;在亚洲,东京湾区内的东京大学、庆应义塾大学、早稻田大学等高校与东京城市群紧密结合,在科技创新、人才输送、文化传播等方面相互依托。
“世界其他三大湾区的高等教育都有巨大体量、卓越集群、大学与城市群形成良性互动的共同特点。”澳门城市大学教务长、教育学院院长李树英说,大学集群与湾区城市集群相契合,大学为湾区城市群提供高素质人才,促进城市繁荣;优越的城市环境、生活条件、经济发展又成为吸引人才的有利条件,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吸引全球优秀学生前来就读,大学因而高度国际化。在不断互相促进下,湾区经济发展和大学教育形成了良性发展循环,这一做法值得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与高校借鉴。
■专家观点
粤港澳大湾区高校如何抱团发展?
专家倡议构建“马赛克式共同体”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卢晓中
在治理机制不同的背景下,要格外保护、爱护大湾区高等教育可贵的多样性,同时凝练共同的核心价值,找到求同存异的路径,形成“马赛克式的共同体”,这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们希望既有全局整体性的发展方向,又能让多样性成为大湾区教育建设的“正资产”。
因此大湾区各区域主体寻求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搭建融合平台(政府、高校、社会互动模式,即UGS模式),形成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并以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机制为抓手,以高质量的知识与技术资源为中心,依赖政策推动平台建设。
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杨锐
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是给香港高校再次发展的重要机会,香港高等教育发展已经达到高原阶段,继续发展路在何方?
我认为,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有国家的依托,香港高校要从为香港服务必须扩展视野要为国家发展服务,以中国为平台,解决中国问题,而且要明白,现在每一个中国问题的解决,都是对人类新知识新技术的创造,这些对香港高校都是新机遇和新挑战。
澳门城市大学教务长、教育学院院长李树英
澳门新的高教法和高等教育制度已经出台,配合大湾区的发展,新的高教法律法规更加灵活和国际化。我们非常希望内地也尽快出台粤港澳合作办学条例类似文件,让澳门高校与大湾区其他高校的合作更顺畅、更深入。
澳门是一个微型特区,地少人多,虽有国际化的办学条件和优势,但办学的空间有限。澳门的高校有很强烈的合作需求,希望与大湾区的高等院校进行更深入的合作交流,尤其是在合作办学方面,能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共同促进大湾区的人才发展。
新闻链接: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9-05/15/content_77995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