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南方都市报】儿子留守梅州老家,夫妻俩在广州ICU守护病人

时间:2018-05-15 12:50:10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张淼  作者:  点击:

早上6点45分,从佛山的家出发,赖永新和林美玲乘坐地铁,在一德路站“分道扬镳”,一人往北,一人往南。差不多的时间,王雪莲已经在edf130壹定发第三附属医院手术室里做准备。明天是国际护士节,也是赖永新、林美玲以及王雪莲共同的节日。赖永新、林美玲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护士夫妻档。虽然在不同的院区上班,但都身处重症监护室(ICU),奔走在生命的最前线。王雪莲则是已经工作了22年的手术室护士,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坚守在手术室。

1912年,国际护士理事会将南丁格尔的诞生日———5月12日定为国际护士节,旨在激励广大护士继承和发扬护理事业的光荣传统,以“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做好护理工作。今年护士节适逢周末,但是应该还有很多护士坚守在一线岗位,如果你在医院见到他们,也许可以说一声:节日快乐。

在手术室做了22年护士

王雪莲

5月10日,清晨,edf130壹定发第三附属医院手术室里又开始进入一个忙碌的周期。这一天,这家以骨科著称的综合医院里,14间手术室,被满满当当地排了70多台各类手术。

王雪莲又开始了紧张的一天工作,这已经是她在手术室做护士的第22个年头。这里的手术室护士装是一水的冷色调 — ——绿 色 。“专家们研究过了,绿色、紫色的着装,能让患者减轻压力。”

从中专到本科 学历提高也不离开手术室

1996年,王雪莲从当时的第一军医大学(现edf130壹定发)护理专业中专班毕业,身高臂长的她直接就被医院的手术室给选中了。

手术室的护士,说起来都是干一些递器械之类的辅助工作。但其实其间的工作远没有口头描述的那么简单。在这所以骨科见长的医院里,为了病人的快速恢复,一般会对腰部以下的骨科手术采取局部麻醉。患者这时候是清醒的,虽然没有痛觉,但是能从叮叮咚咚的操作、敲打声中感觉到医生在对自己进行操作。有的病人甚至能通过无影灯的反射,能看到医生在自己身上的操作。

绝大多数患者,在这个时候是会血压飙升,各项监测数据显示异常的。“这时候你得走到他、她的身边安慰,尤其是老年或者儿童患者。得为其解释医生的操作,纾缓他们的压力,或者询问患者是否需要通过麻醉熟睡过去。”

“医疗领域一直是个讲奉献,提倡不怕苦、不怕累的领域。”医学相关的领域比如手术室护理工作,尤其如此。参加工作后,王雪莲通过报读大专、本科班,提升着自己的护理相关学历和职称,可每一次学历提升之后,她总是回归到了手术室,继续做手术室护士。

见证生命奇迹 遇到抢救失败时潸然泪下

和复杂的疾病比较起来,医学技术再怎么进步依然是有其局限性的。也正是因为这样,在手术室里碰到病人手术失败的情况,直到现在仍然是时有发生。做了22年的手术室护士,类似的生命奇迹和失败后的沮丧,王雪莲已见过了许多。

“太多太多类似的经历了,也很难准确描述每个术中大抢救时所面对的问题和状况了。”

术中心跳骤停的患者,需要大抢救,这时身强体壮的手术男医生、男麻醉师轮番进行胸外按压等操作后,他们的按压效果因体力原因一下降,手术室护士就要立马顶替上去。“那种按压,并不是对着模拟人那么简单、易操作。病人往往是躺在较高的手术台上,救援时需要站立,用力地下压胸廓。即便是最身强体壮的男性,都很难在那种姿势下坚持长久。”

做心外科手术时的心跳骤停抢救更为惊险。一次,胸腔打开的术中患者心跳骤停,主刀医生直接就用手对患者的心脏进行规律揉压。

“最后那个主任的手都抽筋了,无法按压了。医生助手先上,一样地按到抽筋。在一旁递器械的我就立即顶上去,接着对心脏进行按压。一边按压,一边看着那个老主任在一个个掰着自己抽筋的手指,甩动。”

手术室的医生、护士都轮换了一圈后,患者心跳恢复,直条一样的心电监测恢复到了有波峰波谷的形态。大家才会感觉到又从死神那里拉回了一条生命。继续紧张地观察、关闭、缝合,直到患者转危为安,整个手术室的团队才能说长出一口气。

有见证生命奇迹的时候,就有力所不逮、抢救失败的时候。“其实手术室的医生、护士并不像人们想象中,或者影视剧描述的那样坚强。我们面对死亡时也会流泪、惋惜,我就是这样。事后的总结、回顾总是必须的,得仔细地想想究竟哪个环节要更加改善。”

最长时间的守候26小时坚守在手术台边

最近一个由11名医生接力,持续8个小时为患者取出芒果样脑肿瘤的手术视频刷爆了朋友圈。类似对生命的坚持和守望,王雪莲也曾多次经历。

就在去年,一名骨盆恶性肿瘤的患者需要接受手术切除骨盆恶性肿瘤,随后又用植入体替代截取的骨盆,工程堪称巨大,而手术中的用血、输血量也在同步增大。手术室护士组整体都被调动起来协助,甚至有一组的手术室护士需要专职去二楼的医院输血科取血,送到13楼的手术室。

众多的手术室医生、护士坚持了16个小时,方才完成了这种在世界上都具有开创意义的骨盆恶性肿瘤整块切除、人工半骨盆置换术。手术完成得很成功,肿瘤被成功摘除,而且用医生、护士的坚持保留了患者的运动功能,不致于瘫痪。“早上8点的手术,到我们完成手术室清理后离开时,已经是次日的凌晨两点。”

这不是王雪莲见证过的最长时间的坚守,也就是在来到了南医三院手术室工作后,她亲历过一台耗时26小时的手术,从首日的早上8点,一直延续到了次日的中午时分。医生、护士们轮换着下台吃饭,休息一会,愣是将一台复杂的脑内肿瘤患者的手术完成了。

继医生多点执业之后,关于护士多点执业的新闻也越来越多。“其他的护士可能有这个时间精力,可要是做了手术室护士,估计有了这个政策,也很难分身去多点执业。”

对 话

南都:当护士22年了,有什么觉得遗憾的?

王雪莲:我给女儿的陪伴很少。因为工作忙碌,孩子小时,都是外婆带大的。现在孩子上初中了,遇到了数学题不会时,我也只能是下载个解题软件,让孩子看步骤解题。等次日做外科医生的孩子爸爸回来了,再来讲解。

南都:孩子给你带来改变?

王雪莲:以前不觉得,但是生了孩子之后对此就感受很深。遇到有小朋友来手术时,离开爸爸、妈妈时,总是哭兮兮的,这时候我可以用手术手套吹大了,在上面画个小人把他逗乐。然后用各种表情、动作,让孩子消除陌生感。我们手术室护士都很懂逗小孩,有护士在手机上下了好多的动画片,以及简单的游戏。有护士能对着孩子做鬼脸,把自己弄成各种鬼马表情包来“诱骗”孩子放轻松。哄孩子时,我们没有压力,可一旦看着手术室外送别的父母泪眼婆娑,我总会低头抹泪。都是做父母的,明白他们的那种焦虑,担忧。

ICU病房的护士夫妻档

赖永新+林美玲

从广州医学院护理专业毕业后,赖永新和林美玲就相继进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重 症 监 护 室(ICU)工作。林美玲比赖永新小一届。但这对师兄妹真正熟识,是在医院里。

ICU病房里的爱情

起初,两人被分在同一院区上班。IC U的仪器庞杂,作为新手,林美玲习惯性地向这位“好说话的”师兄请教。一次,赖永新接管一个住院了八九年的“老病号”,因病人病危急需抢救,赖永新连续工作数小时,压力大,有点虚脱。这时,林美玲主动提出顶替他,让他休息缓冲一下,“那时就对这女孩子感觉很好,觉得她让人很舒服”。

ICU急危重症病人多,随时可能上演一场撕心裂肺的生离死别,一天抢救几轮也是常有的事,在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精细的把握非常重要,“细节做得好,一般家庭当中也会是贤妻良母。工作品质也会在生活中体现”。林美玲的细致让赖永新印象深刻。一来二去,两人暗生情愫。

最初,这段办公室恋情是秘密进行的,“大家有共同的朋友,压力很大,怕别人戴有色眼镜看自己,也怕领导不支持”。2013年,林美玲做了一次阑尾手术,赖永新在病床边一直陪着她,恋情逐渐公开。

但坏情况并没有发生。当时的护士长当着整个ICU同事的面,说的一句话让他们异常感动,“她说,我们两个在一起也不容易,大家不要在背后议论,会给我们增加压力”。

就在这一年,两个人领证了。“如果当时舆论压力太大,我们也很难走到一起。”林美玲感慨。

曾被嫌弃的男护士

这天,赖永新上的是组长班,他负责带领其他护理人员打理整个病区,指导新护士,强调病人的不同治疗侧重点。

赖永新最初选的是临床医学专业,但被调剂到了护理。那时,男护士还很稀少,他是医院招聘的第二批。一开始,病人看他都带着讶异的眼神,“一般都是女生当护士,怎么突然来了个男护士,先入为主地认为男护士不够细心”。但到了第二个月,有的病人家属反而主动要求赖永新多照顾患者。

“一般男孩子比较大大咧咧,但他细心、耐心,比如动脉采血,他会事后给病人盖好被子,把东西收整齐再离开。”IC U一区护士长黄春荣说。赖永新也自认性格适合护理,“沉稳,有耐心爱心,比一般男生谨慎细致些”。

赖永新的急救技术也被科室称道。无论遇到气道梗阻还是呼吸骤停的患者,赖永新都能快速反应,协调组员抢救,“急救都是千钧一发,迟一秒,患者很可能就没了”。

默契的夫妻生活

因为夫妻档都学护理,探讨起业务来也方便。刚工作不久时,有一个20岁的钢琴家女患者,“前一天还能笑着跟你谈她的过往,第二天就心跳停止。经历了这个抢救过程,看到年轻的生命逝去,心理落差很大”。林美玲说,在ICU,生离死别的残酷被放大,这时候,赖永新也会陪着她,互相排解负面情绪。

2016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启用,赖永新被调至南院区工作,虽不在同一地方上班,但遇到新技术、特殊案例,他们互相都会拿出来分享。

不同于其他工作,在ICU,每个星期的排班表都会重新排列,没有周末、节假日之分,加上工作忙碌,虽然领导在排班上尽量照顾,但就算住在同一屋檐下,夫妻俩的工作、休息时间也不尽相同。

林美玲说,碰到夫妻俩想一起出去吃一顿时,她可能要等老公一两个小时。“女孩子最讨厌等待,但我觉得很正常,不会发脾气。因为我也当护士,我理解这份工作。”

工作中的默契也转移到了生活中。在家做饭时,赖永新当“大厨”,林美玲会负责买菜、洗菜。彼此监督对方用跑步机健身。结婚至今,他们极少吵架,很容易达成共识。

黄春荣说,这对夫妻档将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给了ICU,逐渐告别青涩,成为科室骨干,开始培育新人。大家也见证了他们不断成长、成熟,“他们是相互影响,相互进步的”。

留守老家的孩子

2014年,夫妻俩的儿子出生了。因为工作繁忙,加上赖永新的母亲语言不通,孩子只留在父母身边8个月,就被送回了梅州老家,由爷爷奶奶照管。“一个月后我们回去,发现孩子不认识妈妈了,不让妈妈抱。”林美玲很是失落。

虽未跨省,但每隔三个月,夫妻俩才得空回老家一次。几乎隔一年才能回家过年,“孩子也会问,为什么过年时,别人的爸妈在,我的爸妈没有回来”。

去年5月,林美玲计划回梅州给孩子过3岁生日,但刚好遇上医院开展首例E C M O新技术,最终还是错过了孩子的特殊时刻,“多学一项技术对提高抢救很有帮助,但对孩子也很愧疚”。

一次,儿子玩耍时将黄豆弄进了耳朵里,被紧急送往梅州市的医院接受治疗。从医的夫妻俩,甚至是事后才知道的,“父母知道我们工作强度大,不想我们担心,怕影响我们的工作,孩子生病了也不跟我们说”。

“那时就会觉得,宝宝生病了,为什么我不能在身边。会有冲动很想回去看他。”提到孩子,林美玲和赖永新渐渐红了眼眶。

去年暑假,林美玲的妹妹充当了一个暑假的“看护”,将儿子带到广州照顾。“感觉是我与儿子有史以来最亲的时候。”林美玲笑说。

孩子留守的生活也终于要结束了。去年,夫妻俩告别租房生活,搬进了邻近广州西边的佛山新家。今年8月,他们计划将孩子接到身边,“终于可以不用分开了”,林美玲和赖永新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

对 话

南都:在IC U当护士七八年了,你们有什么体会和感受?

林美玲:在这一行坚持了那么多年,能看到自己一步步成长,也能看到自己的价值所在。看到那些曾经只能在机器、药物帮助下才能生存的患者,在经过科室和我的努力下健康生活,挺有成就感的。

赖永新:这份工作的稳定性和待遇都还不错。医院给的平台也越来越大,得到的机会越来越多,再加上人们对于男护士观念的改变,我觉得当男护士挺好的。

南都:对刚加入这一行的新人,尤其男护士,你有什么建议?

赖永新:干这一行要做到“慎独”。在ICU很多时候是单独对着病人,没有家属在旁边看着。我们要亲力亲为。要时刻绷紧一根弦,无论有人没人,都要认真地对待每一位患者。工作要细致,在急的时候能够忙而不乱。很多人会觉得做这一行累。其实没有哪一行是不累的。作为男孩,选定一个行业就要努力去拼搏,等你坚持三五年后,你会发现努力是值得的,选择没有错。干一行爱一行。机遇也会平等对待每一位坚持不懈努力进取的人。

新闻链接: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G/html/2018-05/11/content_26217.htm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