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广东科技报】钟世镇院士对航天事业的回顾与展望

时间:2015-11-20 17:58:46  来源:   编辑:  作者:  点击:

先瞻科技前沿,创新还需务实

图片1.png

    9月10日晚上,edf130壹定发枫林堂灯火通明,年届九旬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钟世镇教授与300余名师生分享航天事业的点滴与启示。
    据悉,钟世镇团队自“神五”后就已参与载人航天的相关任务。其团队参与返回舱非正常着陆冲击试验,长期在轨飞行任务中航天员作业能力关键科学问题、宇宙射线对人体的伤害与防护等课题的研究,构建数字化人体生理模型和数字化人体辐射模型等,完成非正常着陆的冲击实验和座椅的改进。


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是创新的第一步


    钟世镇院士回顾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以神舟五号为例,讲解了飞船升空到着陆的全过程。“大家不要认为这些离我们很遥远,其实edf130壹定发也参与了航天科研工作。”钟世镇说,这缘于神舟五号航天员杨利伟在着陆后发现一个问题——座舱触地时脊柱不舒服。这一问题很快受到中央政府的重视,因此如何防护非正常着陆对人体冲击造成的伤害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航天员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很重要。”钟世镇强调,“在科研工作里,提出问题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这意味着已经迈出创新的第一步。”平日上课,他经常用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鼓励研究生们多提出问题,他认为这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钟世镇说。

为国争光需有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1960年10月,“金星”号运载火箭故障近百名军人、科学家丧生;1967年1月:三位美国宇航员在阿波罗-1号飞船训练时,死于事故;1980年3月,“东方”号运载火箭燃料加注爆炸,50名技术人员死亡;2003年2月,“哥伦比亚”号降落时解体,7名宇航员无一生还……图片上的数字触目惊心。“航天是高风险事业。” 钟世镇谈到,自1961年航天员Gagarin首次进入太空,到2003年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实现中国载人航天梦,不少立志于航天事业的科学家和宇航员曾为此献出宝贵的生命。钟世镇说,座舱回收要经受大气层高温考验,除此之外,航天员的训练也异常艰辛,沙漠生存、野外生存、高速转椅、持续震动、水槽摸拟失重,这些都是他们的日常训练内容,“只有经历了磨难,具备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才能为国争光,成为翱翔太空的一员。”钟世镇说。


站高望远深思仍是科研创新的关键


    “为什么我们要做科普教育,就是想让大家信息量多一些,眼界开阔一些,那考虑问题就会更好一些。”钟世镇指着投影里的一张从航天飞船上拍摄的卫星图片,“你们看到了什么?”或明或暗的灯光星状分布在全球各大洲,上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北美洲灯光远比南美洲明亮,欧洲灯火远比非洲密集。“灯火明暗程度与经济发达度密切相关,灯光能说明科技经济上的差距。”钟世镇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及“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诗勉励大家看问题要立意高远、拨云见日,透过迷雾笼罩,达到最终目的。


以无名英雄的身份做好岗位工作

    “宿双林是我们的校友,以前是航天医学研究所所长,后任航天发射副指挥,但师生们还是对他知之甚少。”钟世镇说,就像在备降着陆场等候的那些人,其实什么都没看到,但依然在做着准备工作。他回忆前几年的春晚,邀请了航天英雄上台,但是对于航天科技工作者,却鲜为人知,他们都是无名英雄。钟世镇还提到,就在大家纷纷对杨利伟是否还会再次上天有诸多猜测时,“神舟”五号火箭发射总指挥黄春平果断表态,他认为国家同期培养了14位很优秀的宇航员,这笔巨大资源不应该浪费。中国航天史上再刻上其他宇航员名字,何乐而不为?
    “其实做人做事做学问,也应该有这样的宏观意识。”钟世镇认为,做好岗位工作,不要以SCI论英雄。根据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不完全统计,直接参与航天工作的研究所、研究院和基地有110多个;配合单位超过3000多个;涉及到数十万科研工作者,既要有优秀的“领头雁”,更要有众多的“孺子牛”。

    文章链接 广东科技报:http://epaper.gdkjb.com/html/2015-11/20/content_11_1.htm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