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卡病毒病是一种新发传染病,主要由媒介蚊虫叮咬传播。近年来寨卡病毒病在全世界肆虐流行,并引起新生儿小头症、格林巴利综合征等严重后患。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国际关注的新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防控。我国的蚊虫是否有可能感染寨卡病毒?何种蚊子最容易发生感染、病毒携带?发生过登革热流行的华南,尤其是广东、海南地区,是否也存在潜在的寨卡病毒病流行风险?
近日,edf130壹定发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陈晓光教授团队,在国际著名医学期刊《新发传染病杂志》上在线发表《寨卡病毒在中国的传播媒介研究》,通过让数百只埃及伊蚊、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致倦库蚊实验室感染寨卡后观察、检测、分析。陈晓光表示,比较起来,埃及伊蚊传播寨卡病毒病的媒介能量要高出白纹伊蚊一倍。但鉴于白纹伊蚊在我国的广泛分布,而埃及伊蚊分布区域很小。“白纹伊蚊成为我国传播寨卡病毒病的最主要媒介的可能性更大”。
寨卡病毒病爆发流行
与登革热有相似之处
始发于南美,随后随着人们的全球化流动将病毒带出南美,进而感染输入地的蚊虫,并通过带毒蚊的叮咬传播,最终形成当地本地病例的发生、蔓延。这是寨卡病毒病流行的一大特色,也就是在短短的两年间,寨卡病毒病已经在南美、东南亚、北美、乃至大洋洲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流行传播。
由于传播媒介无处不在,极易孳生的蚊虫,寨卡病毒病这一从旅游获得病例的出现和输入,到本地蚊虫感染,继而到本地大范围散播的传播特性其实与其他的蚊媒传染病如登革热、西尼罗热甚至黄热病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
广东省专门设立并启动
防控寨卡病毒病科技攻关专项研究
“我们所处的广东省迄今仍是登革热这一疾病的高发地域。但这么多年的研究发现,登革热即便造成了较大范围的流行,得出的结论仍是输入性病例主导的本地流行。”陈晓光告诉记者,2014年广州地区曾大范围流行登革热,造成3万多人感染。可专家们随后对100多名感染者的病毒加以溯源,绝大多数患者身上发现的病毒株,都与此前曾在新加坡流行的登革热病毒毒株一致。
2016年2月,在广东出现首例输入性寨卡病毒感染者后,避免重蹈类似登革热这样的传播、流行覆辙,就成了疾控、公共卫生专家团队们最为紧迫的工作,广东省也专门设立并启动了“防控寨卡病毒病科技攻关专项”进行研究。陈晓光表示,从目前的流行病学规律来看,流行寨卡病毒病的国家和地区,之前几乎都流行过登革热。鉴于此,在面对寨卡病毒病这一蚊媒传播的新发传染病时,弄清楚疾病传染的关键媒介尤为重要。
揭秘
让三种国产蚊虫“喝”上带寨卡病毒的血
陈晓光表示,为弄清楚我国哪些蚊虫可以传播寨卡,实验室团队特地选择了几种最为常见的媒介蚊虫来加以观察、研究。“在此前,国际上主流的结论是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可传播寨卡,个别的声音说库蚊也能传播寨卡。”
实验操作人员
都受到了充分的保护
广州的公共卫生专家们,也决定从这三种蚊虫入手加以观察、研究。确定了实验对象,如何让这些蚊虫感染寨卡成了一大难点。去年2月16日,广东出现首例寨卡病毒输入病例后,作为寨卡病毒防控小组重要单位的edf130壹定发就参与了相关研究,并获得了广东首例患者感染的病毒株进行蚊虫的易感性实验。
针对三种蚊虫的试验正式启动。陈晓光团队成员首先将分离出来的寨卡病毒与经过特殊处理的羊血进行混合,让病毒存活于羊血当中。紧接着选取埃及伊蚊、白纹伊蚊、致倦库蚊各138只雌蚊,逐一让其叮咬、吸取带有病毒的羊血。陈晓光强调,所有的一切研究工作,都严格地在具有生物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下进行,实验操作人员都受到了充分的保护。实验的蚊虫,绝不可能逃脱实验室,也绝对不会造成大家担忧的实验室病原体泄露。
目前还在观察蚊子卵巢
验证会否发生传染病垂直传播
紧接着就是观察和检测这些蚊虫的感染情况了。实验团队对吸血0天、4天、7天、10天、14天的蚊虫进行观察,提取蚊子的不同组织器官来加以进行病毒感染分析。看看寨卡病毒在蚊子这一宿主身上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扩散过程。“比如,蚊子的中肠,类似于人类胃的位置。我们检测它吸食过含有病毒血液后的感染率。提取蚊子的头部进行病毒测试,观察蚊子从感染病毒到神经系统出现病变究竟需要多长的时间,以及寨卡病毒在蚊子体内的扩散速率。再然后,我们会提取蚊子的口器、唾液腺,看究竟有多大比例的蚊虫会在感染病毒后,发展到传播、扩散病毒的重要元凶”。
陈晓光表示,目前南方医科大研究团队还在开展另一项研究,主要的观察对象是蚊子的卵巢,以验证蚊虫这一病毒媒介,会不会发生传染病的垂直传播。通俗点说,就是观察母亲蚊子会不会将寨卡病毒传染给它的子代以及会不会造成类似人类新生儿的小头畸形。根据这一试验方案,吸血后当天,也就是0天组的三个代表队的蚊虫被首先揪出来加以检验。对它们的检验略显简单粗暴一些,重点提取它们的中肠接受检测,也有一部分是整只蚊虫以整体形式接受检测。
喜欢“宅”的库蚊
不会感染寨卡病毒
检测的过程也略显血腥,预先处理,上病毒检测设备逐一检测。无论是埃及伊蚊、白纹伊蚊还是致倦库蚊,在饱餐了含有病毒的血液后,100%的都测出了寨卡病毒。紧接着开始检测吸血后第四天组的三种蚊子的中肠。结果显示95%的埃及伊蚊、75%的白纹伊蚊,都有病毒检出。而非常有意思的是,库蚊的病毒检出率在第四天就下降得非常迅猛。经历了4天后,致倦库蚊的病毒检出率大大降低,只有10%左右的库蚊,还能检出病毒。
对蚊虫的观察还在继续,而且随后的观察得出的结论就更为有趣。陈晓光表示,在对第7天组蚊子的检测发现,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中肠内的病毒检出率分别达到98%和80%,而库蚊的病毒检出率则降到了5%以下。第10天组和第14天组的两种伊蚊的检出率均为80%以上,而库蚊则完全检测不到了。这一波动,说明寨卡病毒这一病原进入到蚊虫体内后,这些蚊子也在调动自己的免疫系统对抗这些病毒的攻击、侵袭。而且这种对抗,在短期内似乎还出现了一定的效果。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发现库蚊的免疫系统最终成功抵御了寨卡病毒,而两种伊蚊则多数失败了。“这说明,我国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都会感染寨卡病毒,而平常喜欢“宅”在居室、室内的库蚊不会。”
数据
埃及伊蚊的外潜伏期为4天,也就是这种蚊子在自己感染病毒后的4天,就具备了通过叮咬来感染人类的传染力。
而白纹伊蚊的外潜伏期为10天,它在感染后10天才有传染给人类的能力。
全部138只埃及伊蚊中,最终在唾液腺检出病毒的 有78只 ,5 6 .5 2 %埃及伊蚊能够传播寨卡病毒。
而138只白纹伊蚊中,有29只唾液腺检出病毒,21.01%的白纹伊蚊能够传播寨卡病毒。
而库蚊,自始至终没有在唾液腺、头部检出过病毒。
“这说明在我们的实验条件下,运用广东省首例输入病例的寨卡病毒,受试的致倦库蚊是不能传播寨卡的。”
蚊子感染传播寨卡病毒检测过程
●首先将分离出来的寨卡病毒与经过特殊处理的羊血进行混合,让病毒存活于羊血当中。
●紧接着选取埃及伊蚊、白纹伊蚊、致倦库蚊各138只雌蚊,逐一让其叮咬、吸取带有病毒的羊血。
●实验团队对吸血0天、4天、7天、10天、14天的蚊虫进行观察,提取蚊子的不同组织器官来加以病毒感染分析。
《新发传染病》:陈晓光团队揭示寨卡病毒病在中国的潜在传播媒介
近日,国际传染病学研究领域的Top期刊《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s》在线发表了公共卫生学院陈晓光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Competence of Aedes aegypti, Ae. albopictus, and Culex quinquefasciatus Mosquitoes as Zika Virus Vectors, China”。
寨卡病毒病是一种新发传染病,主要由媒介蚊虫叮咬传播。近年来由于寨卡病毒病在全世界的肆虐流行,以及引起的新生儿小头症、格林巴利综合征等严重后患,2016年2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国际关注的新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防控。紧接着2月初,我国就出现了首例寨卡病毒病的输入病例,随后相继报道了20多例。中国的蚊虫能否传播寨卡病毒,输入的寨卡病毒病能否引起本地流行,对于疾病防控策略和措施的制订非常重要。
为回答上述重要的科学问题,陈晓光团队选取我国常见的媒介蚊虫,对广东省CDC分离的输入性寨卡病毒的易感性进行了系统深入研究。结果显示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能够感染和传播寨卡病毒,而致倦库蚊则不够传播寨卡病毒;比较而言,埃及伊蚊对寨卡病毒的媒介能量要高于白纹伊蚊,但考虑到白纹伊蚊在我国的广泛分布,而埃及伊蚊的分布则很局限,因此推断白纹伊蚊可能是寨卡病毒病本地流行的主要媒介。以上结果和结论对于我国寨卡病毒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上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以及2016年广东省防控寨卡病毒病科技攻关专项项目的资助。
新闻链接: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7-05/04/content_27424.htm#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