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广州日报】人工智能联手胶囊内镜 帮助全方位检查消化道器官

时间:2023-07-12 10:00:14  来源:大洋网   编辑:张淼  作者:  点击:

“未来在家喝着咖啡、喝着茶,就可以轻松做完胃部筛查,这将大大提高患者的体检体验。”“胆囊有很多结石不一定要开刀或是切胆,内镜技术将是一大选择。”“没办法手术又没好的药物治疗,用内镜技术或可将肠梗阻问题解决。”……一系列的精华探讨,430多名知名消化领域专家的汇聚,旨在共同提高消化道领域疾病的认识和临床水平。

7月7日~9日,“2023南方消化疾病及消化内镜国际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肠道疾病学术大会”在广州举行。会议围绕消化疾病及消化内镜两大主题,以专题讲座与内镜操作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会议邀请了世界各地430多名消化领域专家参与,集中展示了近几年来国内外消化系统疾病诊治最新研究成果和消化内镜下诊疗新技术。

大会上,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思德教授团队发布了新书《消化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精解》,该书由南方医院消化科团队独立完成,力求最大限度还原ESD手术过程,除了文图还有大量手术视频,记录了手术医生的操作细节及手术过程中的处理思路,将为年轻内镜医生学习ESD技术提供帮助。

大会上,还推出了两大共识意见——《炎症性肠病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和《用于诊断胃部及小肠疾病的胶囊内镜专家共识意见》,共识内容由南方医院团队主笔完成,聚焦炎症性肠病内镜下诊治和胶囊内镜运用于消化道疾病的诊治。

炎症性肠病有“绿色癌症”之称,是一种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的肠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包括了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特别是克罗恩病可影响到消化道各个部位,病变可累及肠道全层。近年来,炎症性肠病的患病人数明显增加,提高这一疾病的诊断能力,离不开专家的共同努力。《炎症性肠病内镜诊治专家共识意见》,旨在借鉴国内外最新的相关研究,以期提高国内炎症性肠病内镜诊治。

此外,本届大会上还开展了微生态疾病、肝胆胰相关疾病及超声诊治、中西医结合、内痔、消化前沿技术及人工智能等消化领域的热点专题,集中展示了国内外消化系统疾病的最新研究成果。

对话专家——


大会主席、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刘思德教授:


吞下小小胶囊内镜 在家也可完成胃筛查

我国消化道肿瘤高发,危害严重。据报道,消化道肿瘤发病率占中国癌症总发病率的43.5%,仅在2020年,我国消化道肿瘤年发病人数就高达136万,死亡人数达96万。临床统计表明,消化道肿瘤五年生存率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点:早期发现及时治疗的生存率超90%、治愈率高达95%,而中晚期患者的生存率则低于25%。

癌症的早期发现,对于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有重大意义,然而,能做到消化道肿瘤早期发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胃肠镜的体检筛查,内镜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将有助于这一领域肿瘤的早期发现。

目前,南方医院团队在胶囊内镜应用于胃镜筛查这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并将有望于明年投入临床使用。刘思德介绍,我国胶囊内镜的生产和发展正处于国际第一梯队,目前,南方医院也在研发一款胶囊内镜,已经完成了临床试验阶段,正等待进一步审批,“预计明年,我们就可以有一款全新的胶囊内镜用于胃部临床检查中。”

刘思德介绍,这一款胶囊内镜将更加轻巧,它不需要医院后方布控大型的磁控机组,也不需要连接一个工作站去观察,只需要一个胶囊加一个主机就可以完成胃部的筛查了,这将提高患者居家做检查的便利度。

“有的患者需要反复做胃镜随访,像萎缩性胃炎要每年做胃肠查看病变情况,有的患者觉得不舒服也不方便就不做了,依从性低,但是多了居家简便版胶囊内镜的选择,患者依从性将有望得到提高。”刘思德介绍。

此外,胶囊内镜的应用正与人工智能进行联手。一方面,胶囊内镜拍摄出的大量底片,人工智能可进行初筛,减轻医生的阅片任务;另一方面,通过开发胃壁地图、盲区检测等技术,帮助全方位无死角地进行筛查,“现在人工智能阅片、还有人工智能接到胃肠镜主机上帮助我们医生识别病灶的,都已经应用在临床上。还有开发应用智能系统,看到病变部分精准地描画出来,帮助医生更好地识别、观察病变。”

大会主席、南方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长智发朝:


活体生物药的研发取得重要进展

智发朝介绍,我们目前了解到的益生菌已有100多年历史,可以看作是一代益生菌,如今课题组等科研人员正在挖掘一些以前没有发现的菌,用于制作活体生物药,“这一项目已经做了10多年了,完成了一期、二期的临床研究,最近我们最新获得了三期临床研究许可。”分享完这一好消息,智发朝表示,目前全球范围这一领域能进入临床三期的属于凤毛麟角,“如果我们顺利完成并且通过审批,三五年后我们将有机会与欧美国家处于同一赛道赛跑。”

专家表示,这一类微生态制剂的研发,将有望帮助治疗一些消化道领域疾病,例如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