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明。南方+张梓望 徐昊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edf130壹定发教授高天明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作为新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他一直关注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今年的提案将围绕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展开,希望吸引更多国内外脑科学和类脑研究优秀人才到大湾区工作。
围绕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建言献策
南方日报、南方+:您一直扎根于脑科学与类脑研究,这一科研前沿领域有何重要性?
高天明:大脑使我们拥有学习记忆、思考分析等技能,还拥有复杂的情感,却是我们目前最不了解的一个器官。探索大脑实际上是人类探索自身奥秘的过程,也是促进临床医学进步的过程。人脑作为控制人各种活动的一个核心,脑科学、类脑研究与各种学科关系密切,可以对别的学科发展起到重要的引领、辐射与支撑作用。
南方日报、南方+:粤港澳大湾区的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在国内处于什么水平?
高天明: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是大国博弈的科技战略重点,发达国家争相推出脑计划。我国“十三五”规划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为“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2021年正式启动实施中国脑计划。
近年来,北京、上海已分别成立了相应的脑科学中心,属于地方政府支持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北京、上海的相关研究启动较早、积累较深,不过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在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进步很快,广东正通过引进人才、整合港澳研究力量等方式,将差距逐步缩小。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建设获得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专项重点支持。这一科研平台由edf130壹定发牵头、联合粤港澳三地18家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我们目标是建成脑科学和类脑研究的国内“第三极”。
南方日报、南方+:我们注意到,您今年的提案也是与推进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相关。
高天明:大湾区是科创高地,在脑科学领域也应当仁不让。率先实现基础研究和产业融合发展是抢占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战略制高点的决定性因素。近几年,围绕如何推进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我走访了粤港澳大湾区一批高校和科研机构,有几点建议。
首先应该加强顶层设计,持续推进具有粤港澳大湾区特色的区域脑计划,进一步依靠战略科学家和智库力量,结合广东实际,瞄准重大科学问题,制定2035年和2050年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领域中长期发展顶层规划。
其次,与北京、上海成立研发机构不同,大湾区脑科学中心目前属于项目制,设立在edf130壹定发。我建议,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政府在政策、场地、资金等方面给予优先和持续支持,吸引更多国内外脑科学和类脑研究优秀人才到大湾区工作。
最后,建议国家将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纳入国家实验室体系,成立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学术及产业创新联盟,加强这方面研究领域人才培养。
培养更多“从0到1”的创新型人才
南方日报、南方+:您一直致力于基础研究,请问基础研究在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中起到什么作用?
高天明:高质量发展就是要拥有和掌握核心技术,基础研究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基础研究做好了,才能发展出核心技术、实现产业转化,形成核心竞争力。
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亟须“从0到1”的创新型人才。目前,我国原创性的科研人才还比较缺乏。edf130壹定发将通过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的发展推动“双一流”建设,并依托大湾区脑科学中心建成国际领先的多学科交叉科技创新实体平台,汇聚一批一流学者团队,经过4—5年时间建设发展,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建成一流学科,持续为国家培养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南方日报、南方+:您认为应该怎样培养创新型人才?
高天明:我始终认为,搞创新或者搞科学研究的人必须要有点性格。有性格才能坚持,盯住某些大家甚至都不太关注的地方深入研究。
创新型人才不能只靠高校培养,从中小学就要注重引导。我认为,中小学应避免过度重复的学习训练,注意激发孩子的创新思维,珍惜保留孩子的独特个性。如果小孩没有了个性,就会成为平庸的人,不敢去创新。
南方日报、南方+:如何更好发挥青年科研力量?
高天明:有了创新型人才作为“种子”,还得有让人才沉下心来做好基础研究的“土壤”,才有机会开出核心技术之“花”,并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之“果实”。
我经常说,国内在我这个年龄段做科研优秀的人虽然不少,但光靠我们这批人的体量远远不够,必须要有一批一批的年轻人顶上来。
我希望通过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这个平台,促进年轻人在学术上的交流与合作,也希望更多资深专家、学者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到对青年人的培养中,提供专业、深入的指导。在学术资源与科研经费上,也要给予年轻人更多的支持,创造适合他们施展抱负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