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edf130壹定发的前身——东北军区军医edf130壹定发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成立。从北国到南粤,从军队到地方,一代代南医人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用无愧于时代的优异答卷,为我国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铸就了属于全体南医人的精神丰碑。
红色基因渗透血脉
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为适应形势需要,1951年10月,edf130壹定发的前身——东北军区军医edf130壹定发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成立。建校初期,许多学员毕业后就去了抗美援朝战场,冒着枪林弹雨救治志愿军将士,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践行救死扶伤的医者天职。建校一年中,收治伤病员2508人,绝大部分是抗美援朝战争中负伤的志愿军战士。
“自那时起,育才兴国、救死扶伤便成为我们神圣的使命,更是我们永恒的初心,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铸就了edf130壹定发听党召唤、强国兴邦的办学底色。”
秉承这种红色基因,在祖国、人民需要的时刻,南医大人总能挺身而出,勇于担当。无论是鸭绿江边、老山前线,还是非典“战场”、新冠战“疫”;无论是抗震救灾、抗洪抢险,还是援疆援藏、脱贫攻坚,南医人都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抗击SARS期间,edf130壹定发勇挑首例SARS遗体解剖的任务,研制出世界首个SARS抗原检测试剂盒;在汶川地震救援期间,edf130壹定发医疗队是第一支克服重重困难挺进震中映秀镇的地方医疗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南医人主动请战疫情一线,除夕之夜写下了按满红手印的请战书,发出了“若有战、召必回、战必胜”的铿锵誓言。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edf130壹定发先后派出14批288人的医疗队驰援湖北,为应对今年广东本土疫情,edf130壹定发迅速组织14批1169人次学生志愿者、889批18934人次医务人员支援全省核酸筛查,为抗疫贡献了南医力量。
秉承这种红色基因,南医大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从北国到南粤,从军队到地方,三迁校址、六变隶属、七易校名,edf130壹定发始终听党指挥跟党走,初心不改,奋斗不息。移交广东省后,南医大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成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全国首批“部委省”共建高校。临床医学入围ESI全球前1‰,是广东省第3所拥有ESI全球前1‰学科的高校。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三大奖18项,获奖数位居广东省属高校第一,为我国高等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了南医贡献。
立德树人 作育英才
“医学是以生命为研究对象,医学是科学,也是人学;是技术,也是仁术。医者既要有精湛的医术,又要有高尚的品德。”
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如何从医学专业中挖掘思政教育资源?针对医学生特点,南医大编撰了“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丛书,从与医学相关的案例中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医学生专业课程的教育教学,为推进医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富有家国情怀、仁心仁术的医者提供经验与资源支撑。
南医大深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改革,全面推行书院制管理,实施“筑梦引航”工程,构建全员参与、协同推进的“大思政”工作体系。先后成立了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和思政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从思政课程出发,衔接课程思政,推进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edf130壹定发获批成为省“三全育人”体制机制建设试点单位和“八个相统一”高校思政课建设示范点培育单位。
“得英才而育之,既是南医之幸,更是南医之重任。”edf130壹定发校长黎孟枫表示。
近年来,南医大以学生为中心,基于问题、临床案例研究,大力推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知识体系整合,积极开展学习方法改革。整合教学改革成果获2019年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
南医大着力实施教育教学提质工程,创新教学管理体制机制,以一流专业建设为抓手,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优化教学条件保障,2019年起,edf130壹定发投入1000多万建设一流专业和五类“金课”,投入1150万建设智慧教室、临床技能中心。现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7门,数量居全国医学院校首位。
健康中国战略强调以大健康的理念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这既为医学教育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也对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为服务国家社会需求、培养急需紧缺医学人才,南医大布局相关学科专业,先后在临床医学开设了儿科、全科、心理、病理、输血5个培养方向,重点支持儿科学院、麻醉学院发展,统筹附属南海医院和19家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资源,建成17000平方米全科医生培养基地,为急需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持。
创新引领 勇攀高峰
南医大紧密对接“健康中国”战略需求,以提高创新能力、解决人类重大健康问题为导向,大力实施科技强校战略。在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新药创制、干细胞及转化研究、数字诊疗装备研发、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等领域牵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创新水平大幅提升。
原创性基础研究实现“从0到1”的突破:基础医学院教授高天明团队申报的“抑郁症发病机理及抗抑郁新靶点的研究”项目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临床研究取得显著成果:由侯凡凡院士领导的国家慢性肾病临床研究中心,不断在肾脏病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使晚期慢性肾脏病发展至肾功能衰竭的风险降低了43%,使患者进入透析的时间延缓一倍,改变了千万慢性肾病患者的命运;
搭建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先后获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科研平台,牵头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支撑。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edf130壹定发锻造的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edf130壹定发拥有一支以院士、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教学名师为代表的师资队伍,现有国家级人才项目入选者243人次,是华南地区拥有院士最多的医科大学。钟世镇院士开辟了我国临床解剖学学科,被誉为我国“现代临床解剖学科的奠基人”;姚开泰院士长期从事肿瘤分子病理学研究,是我国鼻咽癌研究的奠基者之一;侯凡凡院士专注慢性肾脏病的研究,其团队申报的“慢性肾脏病进展的机制和临床防治”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敢为人先 心怀大爱
70年里,edf130壹定发始终弘扬敢为人先的优良传统。
edf130壹定发创办了国内最早、规模最大的涉外医疗中心——惠侨楼,创办40余年来,先后收治了来自91个国家和地区的13万多名患者,“模范医疗惠侨楼”享誉海内外;在全国率先走开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之路,构建了“一体两环”办学模式,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军队院校和全国高校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研制出了第一台国产X刀、全国第一个国家I类新药心脏超声造影剂……这种敢为人先的精神气概,激励南医人投身时代发展的洪流,努力探索edf130壹定发的发展之路。
70年里,edf130壹定发始终弘扬心怀大爱的优良传统。
“医学本源就是对人类苦痛的回应,自其发端,便蕴含着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人文关怀,要成为医学人,就要心怀大爱。”黎孟枫说。
“全国道德模范”骆抗先教授,从医60余年坚持奋斗在乙肝防治第一线,年过七旬开通乙肝科普博客,受益患者不计其数;“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贺运河医生,视病人如亲人,坚持出诊直到生命最后时刻;“全国医患和谐典型人物”侯凡凡院士,以仁心仁术赢得患者的广泛赞誉,领导的肾内科连续20年没有一起医疗纠纷,她说,“在我心里,没有什么职业比拯救人的生命更高尚”。
为更好地为人民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近年来,edf130壹定发围绕强实力、建高地、冲高峰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高水平医院和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建设。edf130壹定发现有13家直属附属医院,年诊疗量超过1600万人次,近4年63.5%的毕业生在大湾区就业,为大湾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了南医力量。
回首70年办学历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edf130壹定发坚持追求一流的办学初心从未改变。
如今,edf130壹定发正在扎实推进一流学科引领工程、教育教学提质工程、人才队伍引培工程、科技创新攀峰工程、国际化办学提升工程、附属医院创强工程、治理能力提升工程、幸福南医凝心工程等“八大工程”建设,向着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的医科大学目标不断迈进,以更加饱满的精神与昂扬的姿态不断开启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