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举办的2014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发布会上传来消息,《edf130壹定发学报》再次荣获中国科技期刊最高荣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这是学报自2012年以来第3次获得此奖,其综合评价得分位列全国医药大学学报及广东省所有学术期刊第1。
学报编辑部主任陈望忠的办公室不大,但装点雅致,阳光透进窗户,显得屋内亮堂堂的。在进门的茶几上,摆着一株不知名的绿色植物。“这东西edf130壹定发里到处都是,放水里养着,添点绿色。”陈教授一脸笑意。
熟悉陈望忠的人对他的评价多是两个字,“靠谱”。靠谱是一种人生哲学,这不仅是说他的为人,也是他的办事作风。他将这种立世哲学带到了学报的编辑风格中。说起南医学报,陈望忠目光柔和,“一路走来,不容易。”
edf130壹定发学报创刊于1981年,1999年正式进入北大核心期刊序列,并延续至今。2002年进入美国PubMed数据库,是一本国内外发行的高级综合性医药卫生期刊。2010年后,学报紧跟时代潮流,与国际接轨,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全新的改版,受到学界和业界的肯定。发展至今,它已在我国医药学界树立起一块响当当的牌子,并得到国外同行的认可,引用量逐年新高。“在国内‘唯SCI论’的大环境下,我们的稿件数量、质量、退稿率均保持上升势头,能够做到优中选优。”陈望忠指着案头的杂志,表情惬意。
卓越品质是立刊之本
“我们严格执行稿件三审制。”陈望忠说,接到来稿后,编辑部会经过一轮初筛,再分配给各学科专家评审,作者修改后,编辑部还会终审,“确保好稿能及时见刊。”5年前,退稿率为20%;5年后,退稿率超过九成,稿件特别多的时候甚至超过95%。退稿率的上升并没有导致受众的流失,数字变化下是学报坚守专业,质量取胜的作风体现。通过严把质量关,在作者、读者之间树立起了良好的形象,受众粘度也显著提高。
国内稍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的论文发表周期普遍在一年以上,作者苦等良久,又转投他刊,导致资源的重复利用和“一稿多投”的无奈之举。为了克服这一短板,学报编辑部加大审稿力度,将刊发周期缩短至半年内,遇到质量很好的文章,发表周期甚至还不到一个月。“越是好的文章刊发越快。虽然说存在一些客观因素影响,有时候可能会稍慢一些,但大部分情况都还是算比较快的,我们也会多多催促。” 陈望忠说,这一改变带来的效果立竿见影,投稿量增长了不少,作者们都来信来电表示支持。
编辑部充分发挥专家智库的力量,按照“学科对口、匿名双盲”的原则,将经过筛选的论文发给专家审阅。“我们的专家分布是全国的,作者信息和专家信息都互相隐匿。总而言之,就是杜绝一切走关系。”中文编辑孙昌朋说,现在全部在网上操作,全程透明。
“不止如此,虽然我们的稿件数量十分充足,但依然会主动出击,瞄准热点,跟一些专家学者约稿,通过这些优秀稿件,进一步提升杂志品质。”陈望忠说。
优秀人才是强刊之源
人才资源是组织的立业之本,编辑部打造了一支优质高效的编辑队伍,为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立下汗马功劳。学报的出刊日期是每月20号,“这么些年我们从来没耽误过,雷打不动,20号就要见刊。”不管是寒暑假还是节假日,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严寒酷暑,这个日期从未推迟,数字20似乎成为悬在编辑部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稍有延迟,那就是对读者的失信。“一般的编辑部很难做到这一点”,陈望忠说。
编辑部现有5名编辑,承担着每月一期的学报及每季1期的《分子影像学杂志》的编辑工作。在人手少,任务重的情况下,编辑部怎样做到高效运转?“首先是编辑的业务素质过硬”。陈望忠表示,编辑部的会议几乎都是围绕业务以及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其他不相关的主题极少涉及。此外,编辑、编务人员都会送去培训,排版、作图人员也会送出去培训,同事之间互相帮忙校对,互相挑错。
“经常会给他们施压,邀请省科技期刊学会审读专家随机审读文章,指出问题,这样也会促使大家进步。同别的编辑部相比,我们人少,所以一定要有效率,编辑的业务素质一定要过硬,做出来的东西才能拼得过人家。”高强度的业务训练带来的是水平的整体提升,也成为其他刊物编辑部学习的榜样。
这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攻关的队伍。敬业是他们的代名词。“该加班就加班。碰上周末,刚好要校对,那对不起,就得加班。比方暑假,你就得比别人晚走;开学,你就不能等到人家9月1号再开始做。”陈望忠顿了顿,“我们这个编辑团队相对比较内向一些,但是本职的工作真的非常认真。”在日常的业务会议中,编辑们会将碰到的一些新问题集中讨论,最后要统一起来达成共识,“我们不遗漏任何问题,有一些期刊会因编辑自己的风格而时常变化,我们就要做到风格一致,因为我们是一个整体。”在聊天中,陈望忠多次提到“敬业”这个词,眼神显得格外明亮。
“我们的压力也是比较大的。那么多文章,很难保证丝毫问题也没有,一个文章登出去,几年后读者都还能找到,如果文章很水,或者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那个压力就一直存在着。从不敢说做的这些东西完美无缺,但我们在尽最大可能。”
整合传播是兴刊之途
唱衰纸媒的观点近些年甚嚣尘上,在新媒体发展如火如荼的背景下,不少报纸、杂志面临关停或转型,面对新型媒介的冲击,如何求新求变,适应媒介发展的新常态?编辑部的选择是,搭乘新媒体快车,将整合传播做到极致。
互联网的虚拟性不可避免带来了信息的良莠不齐,搜索合适的期刊和投稿邮箱曾让不少人头疼过,误信网络信息导致被骗的新闻也时常见诸报端。学报编辑部想读者所想,早在2010年就建立了采编一体化网站,所有杂志的相关信息全部可通过便捷搜索获得。作者投稿、专家审稿、编辑改稿均可在网站一站式完成,进度一目了然。迄今为止,网站的总访问量超过280余万人次,单篇最高下载量超过4000次。“我们所有的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在官网上都可以查询,可以说是一网在手,所有问题都可以解决。” 陈望忠语速很快,如数家珍。
微信微博也是编辑部的必用利器。学报的官方微信交由专业公司打理,利用互联网技术使文本得以通过便捷、舒适的方式全文展现。微信还开通了互动交流社区,通过及时留言反馈的方式,弥补了传统杂志媒体反馈滞后的缺陷。“我们微信上的所有文章都是免费提供全文阅读的,读者不产生任何费用就能方便地阅读到最新杂志,下载率很高。”中文编辑孙昌朋说。丁香园是目前行业规模最大,并极具影响力的社会化媒体平台,用户超过400万,编辑部利用其广泛的受众和口碑,广泛开展多项合作,在新浪微博上合作举办的一期访谈,粉丝数量猛增1000余名,“我们算是尝到新媒体的甜头了,所以现在使用也比较广泛。”孙昌朋说。
以纸质刊物为代表的传统媒介与微信、微博为代表的互联网新技术融合推进,日常运营同专题专访相结合,通过整合传播方式有针对性的发声,为学报在学术期刊界占得一席制高点,有效传播了知名度与美誉度。
如今虽然日常事务繁忙,但陈望忠依然保持着蓬勃的激情,在他的眼里,追求永无止尽,杂志的未来应该会更好,他雄心勃勃地安排着下一步计划:还要创办新的学术期刊,将学报进一步做强,提升其国际影响力。“人不能故步自封,满足现状,得多去尝试新的东西。” 陈望忠眼神坚定地望着窗外,斗志昂然。